6月1日,由广州市社科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城市观察》杂志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华南财富管理中心研究基地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与全面开放新格局”——第六届“城市观察”圆桌会议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行政楼国际报告厅举行。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研究员,浙江大学CRPE首席教授、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赵伟教授,对外经贸大学原副校长林桂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教授,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教授,广州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李文新研究员,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院长刘江华研究员,鹏博士电信传媒集团副总裁兼信息官李慧,广州博冠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曾德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广州华南财富管理中心研究基地主任易行健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中心主任陈万灵教授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表了主旨演讲;随后,优秀征文作者进行了交流互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隋广军教授,广州市宣传部副部长、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阳爱民教授,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郭德焱等有关部门领导、省市有关高校代表、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代表、主办方代表等100余人出席了会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隋广军和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先后代表主办方致辞,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郭德焱主持上午会议并对全天会议进行总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伟光教授和广州华南财富管理中心研究基地战明华教授先后主持下午会议。
圆桌会议会场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粤港澳大湾区由珠三角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构成,人口聚集度高,经济潜力大,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制造业发达,产业链完整。区内存在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还有深圳和香港分别对内和对外的两个金融中心。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支撑。本次圆桌会议通过深入研讨粤港澳大湾区与全面开放新格局创新生态圈建设的机制与路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等重大问题,旨在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和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学术交流与智库研究咨询平台,支撑开放“试验”、推动理论创新、提升国际话语权、发挥决策咨询作用。
隋广军书记在致辞中提到,“城市观察”圆桌会议自创办以来,每届的主题都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亟待研究、亟待出思路的重大课题展开研讨,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科学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列为重点工作之一,也提出了很多亟需我们研究和回答的热点问题。如何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及重塑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创新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更加自由畅通,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议题,都需要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发声、出谋划策。
隋广军致辞
曾伟玉主席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圆桌会议主题的确定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从国家层面看,粤港澳大湾区和全面开放新格局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抓手;二是从区域层面看,粤港澳大湾区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平台和门户枢纽;三是从广州自身发展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应该发挥排头兵和主力军的引领作用。因此,广州在新时代如何开启开放新征程,如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全球化视野配置资产和资源,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发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融入国际一流城市网络,是广州发展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迫切需要社科理论界提供智力支持。
曾伟玉致辞
会上,霍建国教授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适应了国际经济形式变化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路新举措等重大战略意义。面对新形势和新格局,大湾区建设要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兼顾统一规划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二是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经济的各自优势;三是突出解决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障碍;四是将广东率先打造成高水平开放的前沿;五是努力建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湾区经济带。
林桂军教授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按照分工协同的原则,找准三地的比较优势,确实各自的主导产业,实现优势互补,错位竞争。测算结果表明,从广东的情况来看,二产和三产发展机会成本各不相同,相对而言,广东发展服务业机会成本较高,而制造业等二产产业,机会成本则相对较低。
赵伟教授从空间经济学理论视野切入,构建了一个从全球、东亚而中国沿海,再到珠三角区域的多层次核心-外围模型,借助这个模型所引出的框架,审视了大湾区战略的核心目标定位,分析了实现目标的主要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就大湾区城市群与产业构建中政府政策可为与不可为提出对策建议。
李文新主任在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广东省当前的经济特征,作出了广东省目前处于由引进技术向创新驱动转换阶段的判断。他指出,实施驱动创新战略,首先是要对创新驱动的规律要有科学的认识,资源禀赋会抑制创新、科技优势是一把双刃剑、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并据此提出了在大湾区建设中应当通过发展风险投资、推动产学研结合和加快创新聚集区建设等举措推进大湾区的全面创新发展。
李慧副总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和数字中国背景下,在地理位置、创新开放程度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搭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过程中,要重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数字化应用,以新技术引领时代快速变迁、引发行业深刻革命、助力数字湾区建设。并以零售行业中的亚马逊发现式购物、交通行业的Google无人驾驶、传媒行业新华社写稿机器人、物流行业京东无人仓、制造行业特斯拉智能工厂、医疗行业IBM诊疗机器人等为实例,阐述新技术对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世界级湾区的重要作用。
潘英丽教授从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双轮驱动中的粤港澳大湾区角色定位方面,对全面开放新格局进行了深入解读。“以人为本”的分析了全球人口结构和财富结构的失衡以及中美贸易争端背后美国的诉求;以世行关于固定资产、自然资本、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四分法讨论了全球要素分布的结构失衡;以美国为案例讨论了财富两级分化的结构与问题,指出富裕国家资产增值的经济意义超过了GDP增长。未来,跨境投资或资本流动仍是生产要素全球流动的主导模式。粤港澳大湾区的角色应定位为:中国内外投资及其风险管理中心、中国与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中心。应重点探索一带一路大数据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商业管理、基础设施运营管理、行政管理人才培训基地、亚洲国际债券市场与国际板股票市场建设等领域。
易行健教授提出要加快金融开放、稳步金融创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从四大湾区经济实力和国际金融中心比较、博鳌亚洲论坛习近平主席与易纲行长关于金融开放的政策简读、中国金融开放的内涵与潜在收益、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和金融创新的建议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与世界级大湾区对标的实力,但是仍存在一定制度壁垒,金融联系不够紧密,金融优势过于依赖香港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整合资源。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明确定位,发挥互补优势,保护金融生态圈的多样性,鼓励金融产品创新的多样化,加强合作建立有序协调的金融网络,营造良好环境,积极落实金融服务业开放的政策,持续稳步开放资本项目,促进三种货币的自由兑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效实现与“一带一路”倡议在金融层面的对接。
胡刚教授首先从全球视野分析了大湾区在全球城市发展中的地位,然后指出,多元化是大湾区的发展动力,而轨道交通建设则是改变大湾区城市格局的关键。他认为,在大湾区的发展过程中,行政壁垒是一把双刃剑,人口全球化是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应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改变大湾区的城市空间格局。
刘江华教授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格局主要体现在主动性、引领性、高端性和全面性等几个方面。面对新格局新形势,大湾区需要承担积聚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建设“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型区域和营造国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交汇重要区域等历史使命,而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完成历史使命的根基。
曾德祥董事长提出要通过开放倒逼改革,经由湾区连通世界。通过将大湾区现状与硅谷所处旧金山大湾区的对比,曾德祥认为,粤湾澳大湾区的建设要通过构建吸引全球的人才体制、创新优化包括政府治理机制等制度创新和大力促进资本积聚等路径来实现。
陈万灵教授在对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开放的维度深入界定的基础之上,测算了广东省的综合开放度和各个重要产业的开放度,认为广东省仍存在产业开放比较缓慢、开放体制和政策还存在大量不符合开放型经济体制的要求等问题。提出了从“三个线索、三个动力”的角度进一步加大广东省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
战明华教授宣布了本次会议征文的情况和六篇获奖论文情况,然后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秘书长曾楚宏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杨永聪博士以及论文获奖作者代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陈昭教授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全面开放新格局进行了自由发言。
主题演讲专家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言献策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郭德焱在会议总结中,用“开放”“创新”“共享”“制度”“技术”五个关键词概括和提炼了专家学者的演讲内容,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注重开放创新、加强互联互通、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相关制度、主动拥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并从国际湾区建设和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中学习经验。立足广州、放眼全球,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当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要更好发挥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作用,积极探索与香港、澳门的融合发展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带来更多经验借鉴。
郭德炎副主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