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易行健、何传添两位教授共同撰写,于2020年2月18日定稿,具体分析了新冠疫情对2020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疫情解除后冲击的持续性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报告主笔人:易行健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广州华南财富管理中心研究基地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广东金融顾问和广州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何传添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参与成员:韩立岩教授、展凯教授、张浩副教授、战明华教授、刘胜博士。本报告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 “新常态下建立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研究15ZDA013”和广州华南财富管理中心研究基地的资助。
2020年1月以来,全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截至2020年2月18日下午,全国累计确诊人数72530人,累计死亡人数1870人,累计治愈人数12656人。目前,全国疫情累计确诊人数和现有确诊人数虽然还在上升中,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其中湖北以外新增确诊病例已经实现14连降。新冠肺炎致死率虽低,但其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影响已远超2003年的非典。随着返工人员引起的人口流动增加,不排除局部疫情出现反复的可能。到目前为止,新冠疫情的严重性远远超出人们原有的预期,对我国今年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冲击远超预期。然而,国内大部分机构及学者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集中在第一季度,并且大多预测仅仅拉低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1个百分点左右。
我们组织研究团队并与校内外部分专家以及经济界部分同仁充分进行讨论,我们综合判断我国第一季度经济可能负增长,并且疫情带来的冲击在疫情解除后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下面具体分析新冠疫情对2020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疫情解除后冲击的持续性风险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第一季度我国经济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一)供给与产业视角
供给层面考虑增长问题,短期而言主要考虑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关于劳动力投入,疫情管控带来的人口流动管制和延迟复工政策将综合导致部分企业出现“用工荒”和“用工贵”问题。关于资本投入,由于疫情引起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外贸出口、服务业等行业产生的较大冲击,使得资本投入更加谨慎。当然,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正在逐步缓解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负向冲击。
我国2019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5.7%与6.9%,三次产业结构为7.0:39.0:54.0。本次疫情冲击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然后才是第二产业。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至今人口流动和外出旅行、文体娱乐、就餐、购物等均大幅度降低;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均将受到非常大的冲击。2月15日,交通部公布今年40天春运客流同比下降45%,住宿和餐饮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同比下降大概率比客运更大。当然,医疗保健、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在线游戏、在线办公等产业将受益。最后,在各项分部门、分子行业的统计数据没有出来之前,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冲击目前依然无法精确计算,但是截至本研究报告成文之时,负向冲击依然在深入。
第二产业受影响的程度主要分析复工进度,而影响复工进度主要在于劳动力的返岗情况和原材料等投入品的到位情况。继国务院春节假期延后通知出来以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战“疫”管控防控政策,很多省份陆续出台了延期复工政策。但是受到疫情影响,从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返回的劳动力还需要集中或居家隔离,企业正常复产复工正面临劳动力短缺。截止2月14日这一周,据不完全统计与报道全国平均线下复工率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而中东部疫情比较严重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复工率低于西部,其中又以对外来劳动力依赖程度较高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复工率最低。其次,受到产业链和物流的影响,原材料与上游投入品的短缺状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即使目前除开湖北以外的地区正在全力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从目前情况来预测,估计最后全国大多数地区第二产业从整体来说全面复工将比上年至少要推迟2-3周左右,而第三产业较大范围停业将达到4周左右,而占到全国GDP总产出4.63%的湖北疫区全面复工将会更进一步推迟。
(二)需求视角。从需求来看,主要是消费、投资与净出口三驾马车。关于消费支出,由于消费支出包括政府消费支出与居民消费支出,疫情防控导致政府消费需求同比增速加快,但是占到7成左右的居民消费支出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大规模压缩。目前,除医药医疗、清洁消毒用品、电商、在线游戏和在线教育等少数行业外,旅游、住宿、餐饮、零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都遭受严重影响。关于投资支出,由于劳动力投入下降、工厂复工延迟、产业链运转不畅、疫情导致的经济不确定性等,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内大幅度下降。关于净出口,1月30日WHO宣布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突发紧急事件(简称PHEIC),部分国家或地区对我国人员流动和出口采取管制措施,再加上疫情防控对出口交货的冲击,综合导致短期内出口可能将继续延续负增长态势。
通过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综合进行分析和具体核算,我们课题组认为本次疫情将对我国第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带来巨大负向冲击,经济运行面临负增长的风险。
二、中期内存在对我国的产业链冲击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及时和有效的领导下,在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项应对措施的合力下,我们坚信我国经济肯定能走出一个“V型”反转,但是也需要警惕从供给侧层面、从产业链层面给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带来的中期冲击和风险。
部分中小微企业破产倒闭和失业率增加的风险,从目前疫情影响情况来看,各地部分企业一定程度上面临复工复产难、生产经营难、资金周转难、招工用工难、提振信心难的状况。整体而言,疫情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冲击要大于对国有企业的冲击,对中小微企业的冲击要大于对大中型企业的冲击,对服务业的冲击要大于对制造业的冲击。此次突发疫情打乱了企业正常经营计划,可能导致订单合同违约、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少部分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将面临破产倒闭风险。此外,风险还有可能沿着供应链和担保链上下及横向传导,甚至引发局部性危机。考虑到我国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占到全部企业就业人员的80%,亏损和破产倒闭风险还将增大失业风险和致贫风险。
关于出口和国际国内产业链动荡的风险,其一,从国内产业链角度来看,疫情管控导致整个湖北省工业生产大部分停滞、其余省份延迟复工和全国劳动力流动同比大幅度下降等因素导致原材料、中间投入品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受阻,各地企业复工复产难,进一步增大企业经营难度和产业链动荡。其中疫情最严重的武汉,不仅是一个千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也是九省通衢的综合交通枢纽,更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是中国制造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在光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拥有成规模的产业集群,这次疫情对相关产业链下游企业造成的影响短期内难以缓解。如果武汉的生产和物流停止,一些湖北以外的产业链下游企业可能也会面临断供停产的问题。其二,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的短期冲击在疫情解除后可能还将持续,少部分国际市场需求与本来准备进入我国的FDI可能转移至世界别的区域,这可能将对我国的全球产业链产生持续的负向冲击。
三、快速谋划、精准施策
(一)疫情精准防控前提下,全面推进城镇复工复产(国家和各地方都已经成立了复工复产小组)
在实施疫情精准防控的前提下推进全面复工复产,首先需要排查滞留在湖北和其他疫情比较严重区域的劳动力规模和结构情况;在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必需、公共事业运行必需、群众生活必需等重点企业全面复工复产的同时,快速推动其他生产性企业完成复工复产准备工作;加快复工审批程序进度;推动各省市各有关部门提供精细、精准的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资金、用工、物流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大企业复产用工保障力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职工口罩、防护服、消毒用品、测温仪等防控物资购置问题,精准摸查发布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推进线上对接和远程招聘,挖掘本地劳动力供给潜力;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制定完善复工复产方案,建立健全疫情防控机制,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实行员工分批有序错峰返岗,强化疫情排查和工作场所、生活区域管理;鼓励企业打造安全和安心的复工环境,引导和激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或升级远程办公平台。
(二)协调财政金融齐发力,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
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重大,且风险承受能力较为薄弱,需要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一是加大减税和财政支持力度。给予部分受疫情影响期间受损行业优质企业的财政贴息;缓交或免交疫情防控期间的“五险一金”;进一步降低企业“五险一金”缴费比例;加大增值税减免与抵扣力度;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抵扣比例;实施2-3个季度的企业所得税大幅度减免计划;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继续延长其结转年限。二是加大金融与信贷支持力度,通过组合货币政策手段继续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对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取消反担保要求,降低担保和再担保费率;推动网络银行和其他数字普惠金融更有效满足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积极开展线上政银企对接,协调银行、保险机构开放信贷、保险理赔绿色通道,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切实做到应贷尽贷快贷、应赔尽赔快赔;发行特别政府债券,支持金融机构在疫情防控期间发行各类资产支持证券、短期融资券应对疫情经济损失,并对于主要用于疫情防控以及受疫情影响较重地区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建立“绿色通道”;研究与实施更好利用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渠道和机制。
(三)大幅度加大财政投入,加快规划实施重大项目建设
可以考虑启动“两万亿计划”用于对冲新冠疫情给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够极大的“稳定预期、提振信心”。短期内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疫情防控相关支出;大幅度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基层防疫经费支出;大幅度增加专项扶贫和救济资金预算规模;将预算内投资向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建设项目倾斜。快速推进正在建设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加快项目进度,为全年稳增长打好基础,增强支撑。中期内,立马推动已经立项和准备立项的重大投资项目的建设力度,优化加速审批流程,要加强土地、资金、能耗等方面的保障,确保重大项目特别是制造业项目及时开工建设。将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稳投资、调结构的关键支撑和重要抓手,加快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和民生工程项目建设。
(四)多措并举稳民生,加快释放受抑制的居民消费需求
在做好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需要全力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加快建立一套完整的、以防疫前线需求为标准的物资支援体系和捐助体系。强化中央、地方政府和慈善机构协调合作,提高救灾物资调配的高效性和透明度,全力做好灾后救济工作。加强物资调配和市场供应,维持物价稳定,保证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充分。严厉打击利用疫情哄抬物价、制售假冒伪劣医疗用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积极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推动增加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方面消费。要更好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费需求,鼓励各地在疫情平息后采取灵活手段促进消费,如采取普惠性“消费券”计划,叠加企业的促销活动,支持地方旅游、住宿、餐饮恢复活力,加快释放此前受抑制的消费需求。
(五)加大对新型农业的支持,尽快推进农业和广大农村的复工增产
为了稳定疫情期间和疫情过后的大量生活消费需要和避免猪肉粮食菜蔬短缺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应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和投入,尽快推进农业和广大农村的复工增产。优先保证农业龙头企业、饲料和化肥生产企业的复工复产;以生猪为重点统筹抓好畜牧业生产,推动各地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快新建扩建养殖场开工复工,引导龙头企业帮带中小养殖户恢复生产,维护畜牧业正常产销秩序;引导农户开展水稻和农作物种植的春耕备耕工作,对困难农户的春耕备耕工作从资金、化肥、农具和种子等多方面进行帮扶补助。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全力保障农副产品生产和春耕备耕农资供应信贷资金需求。支持保险机构稳步拓展农业保险品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稳定农业种养殖户和农民生产经营预期。
(六)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出口的积极性
重点关注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外经贸和商贸流通企业,进一步指导纺织、轻工、五矿、食土、机电、医保等六家商会,全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优化出口退(免)税服务、实行更优惠的进口税收政策、参展协调、供需对接以及协助出口企业有效应对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通过出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书,以最大努力维护好客户关系,取得境外客户的理解和支持。各地应积极组织相关法律机构帮助企业解决外贸纠纷,针对因疫情引发的相关贸易限制措施,导致订单无法按时完成、合同违约问题,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法律和信息服务等,将出口企业受疫情损失降至最低。各地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外贸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项目的支持对象和提高支持标准,进一步促进我国外贸稳定,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扩大市场准入,不断改善营商环境;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更多商机。通过外贸结构的不断优化,价值链的不断升级,不仅有利于中国抵御来自新型肺炎疫情的冲击,并能积极化解疫情对我国开放型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七)精准扶持先进产业,鼓励企业创新转型
加快发展医药、健康、卫生防护等行业发展,激励中小企业针对新冠肺炎防治,在检测技术、药物疫苗、医疗器械、防护装备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和生产创新。大力扶持发展高技术含量制造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超大型化微纳化技术等先进制造行业,协调上下游企业尽快复工复产,着力解决产业链协同难题。此次疫情中,互联网+和行业融合体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要充分把握5G规模化应用的趋势走向,加快5G、工业互联网应用部署,积极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发展提升数字化程度,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八)大幅增加教育投入,提高高考与研究生招生比重
受新冠肺炎的影响,教育部和各地最近都发出了紧急通知,要求大中小学(幼儿园)延期开学,而受延迟开学影响最大的群体是高中毕业生与大学毕业生。2003年受“非典”疫情的不良影响,当年不到230万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足七成。而202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接近900万,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因此,教育部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可考虑提高2020年高考招生与研究生招生比重,不但在短期内能够缓解受到疫情带来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和增加公共财政与居民家庭的教育支出,而且在长期内可以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本水平,为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九)密切关注重点就业人群,切实降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
要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切实确保重点企业用工,对保障疫情防控、公共事业运行、群众生活必需等重点企业、重大工程,指定专人对接,优先发布用工信息,通过余缺调剂等方式,满足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对当地难以满足的,协助企业定向跨区域招聘。关心关爱重点地区劳动者,对滞留在疫情严重地区的劳动者,关心其健康和生活情况,妥善做好安抚和疏导;对暂时难以外出且有就业意愿的农民工,开发一批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对有创业意愿的可享受当地创业扶持政策,给予创业补贴,确有困难的可按规定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举措,鼓励高校和用人单位利用互联网进行供需对接,加大线上招聘力度,大力推广视频招聘、远程面试,实行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等工作。